top of page

GLOWAGEN | BLOG

#Antibiotics #GutHealth #Probiotics #Prebiotics

大病初癒調理:不能忽略的抗生素副作用

自新冠疫情以來,不少人免疫力不如以往。在面對流感肆虐時,抵抗能力較差的人,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的輔助,不過抗生素在消滅有害細菌同時,也會殺死我們腸道中的「好菌」,影響腸道免疫系統、抵抗感染的屏障及消化、新陳代謝功能。而且主宰情緒腸道系統,也會大大影響我們的情緒穩定。即使大病初療後,抗生素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。

young-adult-home-suffering-from-illness.jpg

有甚麼徵狀有可能是抗生素副作用?

1.      情緒紊亂

服用抗生素期間或之後,有些人可能會感到手震、焦慮、坐立不安等等的神經及精神副作用。由於腸道有自主的神經系統,可接收由腸道菌產生的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的,從而改變大腦情緒。而抗生素是透過破壞細菌的細胞壁,或抑制其繁殖來治療細菌感染類的疾病,本來的益菌會同時受抗生素破壞,導致腸道菌叢失衡,引致情緒紊亂,嚴重者有輕微憂鬱的不良反應。

2.     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

腸道中的細菌,與我們消化系統是共生關係,一些食物需要細菌的酵素輔助分解,幫助吸收。若腸道生態改變,調節食欲的功能也因腸道神經系統影響。

3.     腹瀉、便秘、抽筋、胃漲等

以上所提及的消化系統與微生物群失衡,會進一步出現腸胃不適問題。雖然「腹瀉」及「便秘」是我們認知中對立的症狀,但在腸道中不同的環境都失調下,患者可能短時間內交替出現兩極的情況,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不適。此外,抗生素在人體分解時的化學反應,甚至有可能損害胃黏膜,形成潰瘍等等,進而出現胃抽筋、漲痛等等。

depression_woman.jpg
cf564960-0eb3-49c0-afd4-9e2794cfe244.jpg

回復腸道健康

由於「好菌」一併被抗生素殺滅,所以回復腸道生態健康的方法,便是補充益生菌,不論是益生菌種類及數量也要提升,維持腸道微生態多樣性。日常飲食當中,可以增加富含益生菌的食物,特別是天然的發酵類食物,如醃製蔬菜、泡菜、果醋之類,而註明含有「活性乳酸菌」的乳酪、發酵乳製品等等,同時有助攝取其他礦物質、維他命、酵素。


除此之外,膳食還需要補充益生元。益生元為微生物群提供營養及維護它們的健康,提升益生菌效益。常見的益生元食物有香蕉、燕麥、洋薑,而我們經常調味用的大蒜和洋蔥,也含有促進乳酸菌 (L. acidophilus) 生長的益生元。
 

直接服用益生菌保充劑也是時下流行的方法,而不少產品都有列明同時含有益生菌、益生元,甚至是後生元,選購時要注意所含的菌株作用、數量及種類,以幫助更快恢復腸道健康。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,並不是短時間進食補充劑可以解決,因身體需要調整適應,一般持續服用1-2月以上才能感受明顯變化。

glass-natural-berry-collagen-protein-powder-glass-water-skin-regeneration-food-additives-d
milk-products-wooden-table_edited.jpg
bottom of page